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通知公告
新闻资讯
“江门+横琴”“江门+前海”,将迸发出新的发展动能!
发布时间:2021-09-09

9月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横琴方案”)全文发布;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前海方案”)正式出炉。珠海横琴、深圳前海,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沿中的前沿”,一东一西两个合作区,将从珠江口两岸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两个合作区建设前途广阔、前景动人。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被赋予了“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的使命。面向未来,江门与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牵手”,令人期待。

 

市委书记陈岸明多次在相关会议及调研中强调,必须深刻认识两个合作区建设的巨大牵引作用,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对接支持服务两个合作区建设,助推江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江门+横琴”“江门+前海”,将迸发出新的发展动能!

 

△江门将找准工作突破口,对接支持服务两个合作区建设。

 

 粤澳合作

 如何着笔江门新篇

 

澳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珠海横琴,是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平台。短短十余年间,横琴新区凭借与澳门一水一桥之隔的先天优势,在互通共融上破浪前行,一步步从昔日的边陲海岛,变成如今的开发热岛、开放前沿。

 

江澳、江珠,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合作由来已久。新的历史背景下,江门如何在粤澳深度合作中,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值得探讨、深思。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横琴新区成为开发热岛、开放前沿。

 

 在对接上下功夫

 

江门、澳门,一衣带水。“每三个澳门人就有一人来自江门”,一句流传于澳门民间的俗语,道出了江澳两地的浓浓血脉。

 

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到经贸互利,江澳合作一脉相承。

 

截至2020年底,澳门在江门累计投资企业已达1159家。其中,位于银湖湾滨海新区的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由江澳两地合作共建,正在重点建设崖门环保产业园、澳葡青年创业园、滨海旅游及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园。示范区中的崖门环保产业园累计入园企业已超100家。

 

江门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较强的土地承载力,为两地携手推进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和江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今年初,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率团到访江门,考察了中车广东公司,寄望江澳两地携手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在现有的良好合作基础之上,发挥各自优势,寻求或拓展大健康、金融、科技、旅游等产业合作空间,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不久后,2021江澳“开新局 展新貌”对接会在澳门举办,一批江澳合作项目成功签约。江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响表示,结合自身优势,江澳两地抢抓历史机遇,聚焦澳门多元发展方向,拓展合作领域,制定切实措施,努力实现各自在大湾区中的功能定位。透过对接会,两地合作交流“新航向”愈发明晰。

 

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正是建设横琴新区的初衷之一。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已明确了横琴开发的主旋律:建设“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平台。

 

经过十余年的开拓,横琴新区已成功跨过“起步打基础”的摸索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时值开局之年,“横琴方案”一锤定音,赋予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新战略定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有力支撑澳门—珠海极点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引领作用,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地区加快发展。

 

可见,江门与横琴如何协同联动、共谋发展,这既是未来江澳两地深化合作的题中之义,更是江门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发展机遇的重要一招。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开发建设,将进一步集聚各类高端发展要素。随着体量增大,将在区域发展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对江门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蔡勇说。

 

 产业合作大有可为

 

江门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之路,产业合作首当其冲。“横琴方案”已明确,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新产业,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发展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发展文旅会展商贸产业,发展现代金融产业。“横琴点题的‘四新产业’,江门都能有所作为。”李响表示。

 

例如,以中医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江门其实早有布局,并将其视作江澳、江珠合作的重要着力点。

 

今年初,江门党政代表团赴珠海考察学习,位于横琴新区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就是首站。作为《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下的首个落地项目,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不仅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广东和澳门携手“造船出海”、助推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探索。

 

无独有偶,2021江澳“开新局 展新貌”对接会期间,我市考察团也专门前往澳门大学,参观了该校位于横琴新区的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当前,澳门正积极发挥该实验室作用,支持并配合品牌药企建设中医药产业基地,推动科研成果开发和生产转化,促进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拓展国际市场。澳门大学与五邑大学也已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双方在生物医药、物理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共同研究。

 

产业对接最终体现于项目落地。

 

在今年江澳对接会上签约的银湖湾澳门国际健康港项目,总投资达21亿元,将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医养健康等前沿科创产业的创业孵化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康养应用示范中心。银湖湾健康港(澳门)投资有限公司主席卓重贤表示,银湖湾很适合发展大健康产业,将立足江门辐射大湾区。

 

不仅是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近日,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把江门列为八大战略性产业的“核心城市”,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等产业布局,与“横琴方案”的定位具有较高契合度,合作前景广阔。

 

李响表示,“横琴方案”为横琴产业发展在税收、人才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扶持。因此,在产业合作上,江门应发挥自身在制造业基础、土地承载力等方面的优势,错位布局、联动发展,积极打造大型产业平台载体,出台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为项目落地营造更良好的投资环境。

 

 平台载体优势凸显

 

珠海—江门大型产业园区,是全省新一轮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珠江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加快建设,大湾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流动,大型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已然成为江澳、江珠合作的重要平台载体。

 

今年初,江门与珠海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两地将共同加快推进珠海—江门大型产业园区建设,复制推广横琴自贸片区改革创新经验,通过“总部+生产”“服务+制造”等,共同探索合作开发模式以及利益分享、风险分担的融合发展机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等,在产业和信息资源对接、上下游产业链协同上加大合作力度等。

 

“横琴方案”出台后,蔡勇认为,大型园区规划建设更需加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对接,发挥土地资源禀赋优势,把生产制造环节布局在大型产业园区,争取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的落地,实现园区之间的合作联动。同时,也要深化在规则和服务上的对接,为澳门居民在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等各方面提供便利的“软环境”。

 

目前,“江门—澳门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已在澳门启用,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政府设于境外的综合性政务服务专区,为澳门企业和居民实现零出关、免跑腿“跨境通办”301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澳门立法会议员郑安庭表示,这一先行先试的举措为两地跨境投资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认为,江门是珠江西岸传统制造业城市,大湾区“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未来,江门在与澳门、横琴的对接中,将扮演向西辐射“集散地”的角色,成为金融创新、青年创业、现代服务等产业要素的枢纽,形成珠江西岸产业协同的经济地理新格局。

 

 深港与江门

 如何碰出合作“新火花”

 

“前海方案”的出台,是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横琴方案”牵动的是江澳、江珠合作的走向;那么,“前海方案”触动的就是江港、江深合作的脉搏。

△前海,正成为江港、江深合作的新高地。

 

 江门是深圳的“好选项”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港澳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1995年,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锦记”)成立,在江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各种酱料产品年产量达70万吨以上,成为李锦记集团旗下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江门港资企业实现大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

 

以李锦记为代表,目前江门累计批准设立港资企业7291家,占全市外资项目总量的70%。江港经贸往来之“热”,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进一步“升温”,德昌电机(江门)有限公司、世茂集团等著名港资企业于近年相继到江门投资。

 

前海是“特区中的特区”,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载体,这里是深化内地与港澳之间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联系纽带。从一片滩涂变成深圳发展要地、全球投资热土,“前海方案”的出台,将把这里打造成为粤港澳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承担更重要的使命。

 

前海,正成为江港、江深合作的新高地。

 

深圳与江门,虽分处珠江口东西两岸,然而两地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却持续走向深化。这既是深中通道、深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为两地合作带来的“硬条件”,也是江门丰富的资源要素、良好的营商环境、高效的政务服务带来的“加分项”。

 

在深圳,德昌电机拥有一座数万名员工的生产基地。如今,这家企业在江门开启了自己打造“百年企业”的新征程。2017年,计划总投资约30亿元的德昌电机产业城项目落户江门,实现“当年签约、当年供地、当年动工”。一座规模与深圳基地相当,但技术水平更加先进的生产基地,崛起于江门高新区。

 

这座基地被视作德昌电机转型升级之作。如今,德昌电机(江门)有限公司34条马达装配生产线投入生产,年产值达到4.9亿元,预计项目整体达产后,年产值将超100亿元,年税收贡献超2亿元。随着新生产线相继投产,德昌电机(江门)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润强对江门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蔡勇认为,与深圳作为创新之城不同,江门是工业制造大市,门类齐全、基础良好、规模增长加快。同时,江门资源要素充足,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地级市。这为众多创新型企业弥补在深圳发展空间不足,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提供了很好的选项。

 

 科创合作注入硬核力量

 

江门与香港、深圳科创领域拥有广阔合作空间。“前海方案”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健康医疗、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物联网、能源新材料等港澳优势领域,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技合作管理体制,促进港澳和内地创新链对接联通,推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

 

2017年,29岁的香港青年梁凯斌来到江门,与江门市邑青科技有限公司一起追逐自己的“创业梦”。“江门有很多符合我们条件的人才,未来香港和江门在科技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梁凯斌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江港两地合作不断密切,他对在江门的发展更有信心。

 

如今,江门市邑青科技有限公司与许多承载着港澳青年“创业梦”的企业一样,在省级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珠西创谷“逐梦”。

 

目前,珠西创谷已入驻企业130多家,总入驻率达95%,其中港澳台及海外青年创业的企业占在孵企业的43%,在孵及待进驻的港澳台企业超过50家,园区的港澳台人才超过100人,引进约50多名硕士博士人才。截至2020年,园区企业总产值累计已达6.1亿元。

 

窥一角而知全貌。科技创新正成为发挥江门所长的硬核力量。近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则进一步明确了江门抢抓横琴、前海合作区建设“大机遇”,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路线图”“施工图”。

 

会议明确提出,作为“中国侨都”,江门在对接支持服务两个合作区建设、汇聚更多港澳和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上具有独特优势。要积极抢抓机遇,不断提升江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力打造“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

 

这其中,就包括深化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研发团队以及香港产业协会等优质资源合作,加强与前海研究所、孵化器协会等机构对接,推动珠西创谷升级为国家级孵化载体。

 

此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也是此次“前海方案”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蔡勇认为,现代金融产业在“横琴方案”“前海方案”里都有所涉及。如何借力两个合作区的优势,深入开展跨境金融服务,搭建快进金融平台,助力江门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下一步工作中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从“横琴方案”到“前海方案”,中央一系列重磅政策部署,含金量之高、改革开放力度之大、发展举措利好之多前所未有,必将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江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工作突破口,对接支持服务两个合作区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凸现江门作为、书写江门新篇。

 


原标题:

“横琴方案”“前海方案”相继发布,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借力东西“双引擎” 助推江门新腾飞


来源于:江门日报

转载自:直播江门APP

分享到:

Copyright © 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02874号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