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通知公告
新闻资讯
解码江门“六大工程”→
发布时间:2021-11-09

湾区际会,五邑奔腾,

江门奋进的足音,铿锵有力。


11月2日,中共江门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下称“全会”)召开,就对接支持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做好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进行部署。江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岸明在代表市委常委会作报告时强调,要举全市之力对接支持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全面实施“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全力构建江门高质量发展战略新格局。

可以预见,“六大工程”将成为江门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它既立足现实基础抓特色,又着眼未来谋长远,是江门站在新起点、面向新征程的谋划,是动员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宣言。


中国侨都,
会迎来一个怎样的新未来?
拭目以待!

布 局

西江长流,昼夜不止,见证江门发展之河不断向前。

历史是在一棒一棒的接力中书写的。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持续奋斗,江门现有的发展基础比以往更加扎实,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市建设、民生保障均有新的进步。

江门城市一角。杨兴乐 摄

当前,“双区”建设不断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全面实施,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珠海——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等重大项目布局相继落地,为五邑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江门拥有承东启西的优越区位、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物流网络、潜力巨大的广阔腹地、丰富独特的侨务资源、极具竞争力的生产生活成本,在抢抓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推动区域加快发展中优势明显、大有可为。

古语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前江门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陈岸明到任江门后,频频深入一线调研,走访市内企业、高校、创新平台、科研机构、重大项目等了解市情区情,同时多次会见国内知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高端智库相关负责人并座谈交流,积极对接高端资源、共商深入合作,在内联外合中系统谋划发展思路。

江门商圈景象。杨兴乐 摄

“六大工程”是一个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构成了江门今后一个时期奋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立体抓手,既具有指向性,又具有开放性。

其中,“科技引领”强调发展动能,聚焦长远发展动力问题,只有解决了发展的动力问题,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工业振兴”强调发展根基,聚焦实体经济,抓好了实体经济,方能行稳致远;“园区再造”强调发展载体,聚焦产业空间承载,只有打造高水平的平台载体,才能集聚高端的产业、人才、技术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港澳融合”聚焦“服务港澳”,发挥好江门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独特优势,促进与港澳融合发展;“侨都赋能”强调发展的特色担当,进一步服务全省全国侨务工作大局,系统谋划江门侨务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具体抓手;“人才倍增”强调发展“第一资源”,聚焦区域发展的战略依托,希冀用人才的倍增带动发展的倍增。动能、载体、根基、特色、资源等协同推进、相辅相成,有望为全市的更快发展带来新的合力。

纵观“六大工程”的具体部署,背后蕴含的主动性、战略性、针对性等特点值得关注,其折射了当前江门谋划工作的新动向,也对全市上下推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看主动性。更加主动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更加注重融入湾区建设格局,立足基础、发挥优势、找准切口,努力体现江门担当、作出江门贡献,可以说是全会工作部署的核心思路之一。

正如报告所言:“江门是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从这个意义来说,江门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五邑华侨华人观察广东和中国的“第一印象”,因此应站在更高层面来谋划和思考,这也是对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此次全会提出的建设国家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国家平台、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国家平台、全球侨务资讯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国家平台”等部署,正是江门服务全国全省大局、奋力担当作为的具体探索。

二看战略性。战略就是要谋大局、谋长远、谋未来,战略上判断得准确、谋划得科学、赢得了主动,事业就大有希望。对于区域而言,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从长计议做好战略谋划工作,至关重要。“六大工程”提出的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大型产业集聚区“组团发展、分步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提升“中国侨都”四大功能等工作,均关系江门长远发展大局,只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必将可以实现“量变”到“质变”。

三看针对性。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全会对关系江门发展的重点问题“对症下药”。比如针对园区主导产业不明显的问题,提出要强化规划引领、错位发展、专业发展;针对园区配套滞后的问题,提出要加大产城融合力度、以产兴城以城促产;针对华侨华人关注的创新创业问题,提出深入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针对人才总量不大的问题,在引才育才用才方面提出综合性的举措。

江门“战法”,已经浮现。

动 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十三五”期间,江门科技创新工作持续进步,国家高新区排名实现争先进位,高企数量不断增加,但总体上区域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发明专利量等仍有短板,科技创新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主动担当作为,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推动江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明显跃升。要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加大力度优化提升区域创新环境。

神州大地,创新大潮风起云涌,全国上下对此均高度重视,区域创新的竞争与合作不断演化。如何在激烈的创新竞争中赢得优势、在多元的创新合作中用好资源,对江门这样的普通地级市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发展难题。


江门人才岛科技产业园内的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杨兴乐 摄

战略科技力量是管未来管支撑的关键一环。“科技引领”工程尤其强调战略科技力量对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预示着江门的科技创新将瞄准更高目标,全力攻占更多“创新高地”。

从中国经济近几十年的历程来看,传统发展模式靠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投入来驱动增长,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模式的发展竞逐中,有较好基础的江门,总体发展与先进地区尚有差距、有所滞后。如今面临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创新成为发展动能的新形势,区域发展竞合更加激烈,如果不能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动能转换,江门未来的追赶发展、跨越发展将无从谈起,在城市竞合的赛道中也有可能会被“锁定”。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江门在未来的竞争中将被抛下;做好了这项工作,则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占得先机。因此,抓好这个“胜负手”,对江门来说更具有现实而紧迫的意义,全市上下都应真正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重视、解决这个问题。

在“科技引领”工程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排在第一位,足见其重要性。创新发展版图之上,省级乃至国家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往往是各类创新资源汇聚的核心节点,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上具有战略性的支撑作用。而江门目前除了中微子实验站之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仍有较大短板,连省实验室也未能成功参与建设。

因此,江门提出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紧扣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积极争取上述战略科技力量在江门的布局。大力支持中科院(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提升江门在国家科技战略版图中的显示度和知名度。大力支持五邑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地方产业跃升提供科技支撑。

江门离这个目标,已经更进了一步。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梳理市委、市政府近期推动的重点工作,可以看到在省级和国家级的实验室项目上,江门已有明确的方向,相关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从而让人对江门“科技王牌军”的加快成型和创新能力的新跃升,更加期待。

对准创新这个“城墙口”,不断冲锋、持续发力,新的发展之门,必将开启。

根 基

 

如果把岁月的时针拨回数十年乃至百年前,在江门河畔,可见工厂矗立,舟船如流,一派繁荣。

这曾是江门人美好的城市记忆之一。江门工业发展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曾是广东的老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后,江门造纸厂、江门甘蔗化工厂、江门造船厂、江门电化厂等一大批企业在全国乃至亚洲都具有影响力。改革开放早期,江门工业经济继续迅猛发展,80年代初工业总产值居全省前列。

但是,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江门工业发展和先进地区相比有所滞后。能否再现当年的制造业辉煌,成为众多江门人的期盼和夙愿,多少人为此奔走、努力、奉献。

如今,这个夙愿的实现,迎来新的“催化剂”。

根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省委、省政府规划发展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中,江门是承担发展8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任务的核心城市。与此同时,广东在珠江西岸布局珠海——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从而使江门成为西岸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这意味着,在全省制造业发展的版图中,江门在未来被寄予厚望、赋予重任,给全市产业发展带来战略性的机遇和变化。

面对机遇,江门提出,要推动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保持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重振江门制造业雄风:一是要巩固发展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二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持续推进战略性产业集群做强做大。

亚太森博生产车间。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环顾华夏,各地产业转型升级百舸争流,大湾区内的城市产业竞逐更是千帆竞发。江门产业发展的机遇和竞争交织存在,如何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紧扣大势、立足优势、善于借势、错位谋势,可以说是江门的主要策略。围绕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布局重点,江门明确智能家电产业、现代轻工纺织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重点,这些产业在江门均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继续加以巩固提升将进一步夯实工业振兴的“底盘”。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方面,全市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其中,江门紧抓国家加快安全应急事业发展、推动“双碳”工作的风口,提出要全力发展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推动形成“应急产业园区、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科普体验中心、大湾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五维一体应急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建设国家级应急产业综合示范基地。这与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错位性,为市场拓展、规模壮大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部署中,江门既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了细分的发展方向,又着力谋划建设与细分产业紧密相关的创新(科研)平台或产业园区载体,形成了“产业细分领域+科研创新平台+专业园区载体”的链条式发展思路。这向社会各界传递了清晰的产业发展信号,有利于进一步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同时保持开放性、互动性,有望推动形成产业发展的政企新合力。

重振江门制造业雄风,方向渐明。奋力前行,便有新的未来。

平 台

 

黄茅海上,钢铁巨龙蜿蜒于上,连接江珠两地。未来,一个大型产业园区将在这里崛起,深刻改变西岸产业格局。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培育产业的母体。中国数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高水平的产业园区,一定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增长极。经过多年发展,江门省级产业园已经实现三区四县全覆盖,但园区建设质量不高问题仍然存在。

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以全新理念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形成优势聚集、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这一工程的提出,与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紧密相关,就是广东在珠海、江门布局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战略部署。熟悉政情的人都知道,在省委、省政府的层面来统筹谋划,足见这个大型产业园的战略地位多么重要,其不仅事关江门,更事关全省。

据了解,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接近1400平方公里,是大湾区唯一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优质载体。其面积差不多接近深圳全市陆地面积的七成,发展空间和潜力,可谓巨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产业园的建设,既决定了江门未来的发展高度,也将深刻影响珠江西岸发展的未来。

蓬江产业园一企业航拍。杨兴乐摄

白纸之上绘新图,谋定后动开新局。一段时间以来,江门市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同时与国内一流高校、高端智库机构等加强合作交流,系统思考谋划大型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布局、高端规划、建设模式和路径等问题,“园区再造”的具体部署也逐渐成形。

全会正式提出了大型产业集聚区“组团发展、分步实施”的思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明确了北、东、南三大组团的发展侧重点。其中,北组团主攻中欧合作,建设国家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东组团主攻深江合作,探索建设“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南组团主攻江港澳合作,共建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示范区。

规划成功就是最大的成功。从产业园区建设规律来看,高标准的规划引领,或许在短期见不到明显的产出,但却可以为未来的发展赢得战略主动,这对土地空间弥足珍贵的大湾区来说,至关重要。

在明确组团格局基础上,江门强调积极借鉴苏州工业园、宁波杭州湾新区、上海化工园区等开发建设经验,坚持规划先行、探索体制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产城融合,坚持高标准设施配套、高水准招商引资,“推动组织架构优化再造、开发模式优化再造、运营管理优化再造、产城功能优化再造”。通过“三大组团”“三个坚持”“四个统一”“四个优化再造”,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主要“路线图”已经清晰。

尤其值得注意的,产城融合将是园区再造的重要方向。当今时代,区域产业的竞争已不是一企一园的竞争,而是整个城市平台的竞争;区域之间产业的竞争也不只是比拼土地、劳动力、资金,与之配套的城市综合环境也极为关键。

客观而言,产城融合程度不高成为制约江门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此次全会提出,要科学做好产业、商务、居住功能分区,高标准推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社区化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国际一流智慧产业集聚区。以产兴城、以城育产、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必将使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迈向新阶段。

情 缘

水通港澳,心连家园。

江门,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坊间有称“每5个香港人就有1个江门籍,每5个澳门人就有2个江门籍”,三地情缘可见一斑。如今,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江门与港澳的合作也迎来新的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江门提出,要牢牢把握服务港澳的初心,积极回应港澳重大关切,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持续拓展江门与港澳合作深度广度,促进与港澳融合发展,携手港澳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体来说,一是要推进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循环畅通;二是深入对接港澳高标准市场规则,推进与港澳在市场准入、标准认定、产权保护等方面接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三是深化与港澳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包括跨境政务服务便利化、科创合作、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等工作。

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交通便利,距离港珠澳大桥大路落脚点只有62公里。图为区内新会崖门大桥。冯绍颖 摄

深化与港澳的合作,两个关键词尤为重要,一是共建,二是服务。

先说“共建”。在大型产业园区的建设中,南组团主攻江港澳合作,共建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示范区,强化与港澳政府交流合作,与港澳企业界、专业服务界、学术界建立广泛联络机制,共建特色合作平台,拓展合作空间。这意味着,“港澳元素”将会更多地融入到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再谈“服务”,江门提出要加强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澳门生产力中心等机构合作,引入市场化国际化服务理念,提供更多“港味”“澳味”的专业服务。优化提升港澳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功能,让港澳同胞足不出港澳、一站式办理。大力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通过减税降费、金融扶持等措施助力初创企业跨越创业“脆弱期”。

“江门-澳门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在澳门揭牌启用。董有逸 摄

事实上,江门已一以贯之在推进上述工作。此前通过与香港五邑总会合作,江门先后在全国率先实现商事登记、外资备案登记、智能办税等政务服务在港离岸远程办理,得到了中央、省的充分肯定和香港投资者、基层群众的普遍好评。陈岸明到任江门市委书记后,首站企业调研就到了港资企业、港澳青年创业基地与港资企业家、创业者面对面交流,明确相关部门要定期上门,听取港澳创业青年需求,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政企服务对接机制,为他们提供扎实的服务。

就在上个月,江门还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召开工作视频会,共商合作,希望依托香港科技大学作为世界知名高校的科研教育资源优势,发挥江门在大湾区的比较优势,双方共建“双碳”实验室,共同培养江门政府和企业急需的科技型、管理型人才,共同建设科研成果中试和产业化基地。

可以期待,江门与港澳的融合发展,会走出新的天地。

赋 能

 

漂洋过海“闯金山”,海内海外“两江门”。

一百多年前,五邑先侨背井离乡,从“广府人出海第一站”——海口埠出发,穿越大洋、闯荡世界。如今,五邑籍华侨华人已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成就了江门“中国侨都”的美誉。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努力。把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紧密团结起来,发挥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作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中国侨都”,如何在这项重要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江门有了新的谋划和思考。

“要始终心怀感恩,立足江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最大限度凝聚侨心、侨智、侨力,推动‘中国侨都’赋能升级。现阶段要着力提升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维护权益、侨务智库四大功能,把江门打造成为新时代华侨经济文化合作示范区,在联系服务全球6000多万华侨华华人中体现‘侨都’担当。”报告提出。

按照部署,江门一是要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提升“侨都”中华文化交流传播功能;二是建设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国家平台,提升“侨都”科技创新经贸合作功能;三是建设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国家平台,提升“侨都”维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功能;四是建设全球侨务资讯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国家平台,提升“侨都”侨务智库功能。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馆藏银信。杨兴乐 摄

“侨”是江门的DNA,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签,打好“侨”牌也是江门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关注江门的人会发现,在此前持续工作的基础上,“侨都赋能”工程的部署,对江门的侨务工作来说是一次系统的升级。

从理念和目标来看,“侨都赋能”工程更强调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全国全省侨务工作大局中去思考谋划江门的担当和作为。四个方面的工作部署均强调建设“国家平台”,意味着这些平台不仅是服务五邑华侨华人,同时也是联系服务全球华侨华人,这既是江门的工作目标,也折射了江门侨务工作新的视野,对全市侨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路径来看,江门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全国侨务工作大局中寻找自身定位,提出要着力打造“四大平台”、提升“四大功能”,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既有更高的站位,又有具体的抓手和项目。


“侨梦苑”。叶嘉 摄

比如,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作为依托,建设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国家平台有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基础,建设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国家平台有全国人大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优势,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也已有较为充分的准备,为下一步的工作提升奠定了基础。

聚 才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

江门正处在追赶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全会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制定更加开放、更加务实的人才工作行动计划。“十四五”时期要引进10个以上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团队、100名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1000名各行各业急需紧缺的博士人才,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放眼全国,各地对优秀人才的“争夺”从未停止,招才引才的政策频频出台,竞争日趋激烈。江门作为普通地级市,在人才发展方面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并不少,经济发展、人才待遇、创业平台、生活配套均有需要提升之处。

如何实现“人才倍增”?江门提出一是以更大力度全方位培养人才,二是以更广视野引进领军人才,三是以更实举措优化用人环境,四是以更高标准做好人才服务。从培养、引进、使用、服务等环节系统入手,江门念好“人才经”的思路已呼之欲出。

相关部署也是实打实的举措:建设海内海外“两个江门”人才数据库、谋划建设“院士村”、成立江门人才发展集团、建设青年科学家公馆、实施“千名处级干部联系千名重点人才”,让人心生期待。

江门院士路是我国第一条以两院院士命名的路。杨兴乐 摄

作为“人才”最关心的配套之一,教育是江门推动“人才倍增”非常重视的基础性工作。

全会提出,要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提升校长、教师、教研员能力素质,增加中小学、幼儿园公办优质学位供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抓好了基础教育,也就解决了人才子女的教育问题;把这个后顾之忧解决了,引才留才用才都有了更大的底气和空间,这对江门来说,至关重要。

与深圳人才集团合作、成立人才发展集团,将是江门推动“人才倍增”的一大看点。据了解,深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是以猎头高端业务为引领、以公共服务业务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外包业务为主体,覆盖人力资源服务全产业链的深圳城市HR和整体人才解决方案供应商,在促进深圳人才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今年9月,陈岸明就曾会见深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幸辉一行,双方强调将深化在人才引进和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作为一家具有丰富市场运作经验的人才解决方案供应商,深圳人才集团具有扎实的人才数据资源、专业的服务能力、广泛的资源连接优势,通过与其深入合作,江门有望迅速“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在信息共享、错位发展中积蓄、引进更多的人才资源。

功以才广,业由才兴。我们相信,假以时日,百万人才聚江门、安居兴业强五邑,这样的未来,可以到达。

 

来源于:南方+客户端

转载自:江门科技

分享到:

Copyright © 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02874号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