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通知公告
新闻资讯
入湾通“海”写新篇 以侨为“桥”开新局
发布时间:2021-12-15

开放是城市永葆活力的源泉。

城市越开放,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交易成本越低,城市越有活力。

江门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具有对外开放的先天优势和巨大潜力。

实现江门高质量发展,加强对外开放是关键一招。

过去五年,我市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三战略、三带动”部署,突出全面开放带动高质量发展。五年来,江门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江深、江港澳合作,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开放合作平台成果丰硕,江门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作,中国(江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高标准开展,“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建设顺利推进,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及第五、六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创办“少年中国说”等品牌活动;对接“一带一路”,外经合作持续推进……

文/皇智尧  制图/陈慧君

 

当前,江门正全面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等六大工程,携手港澳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抢抓RCEP重要机遇,加强对外开放合作,以侨为“桥”,入湾通“海”,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融入湾区

搭上大湾区“世界级列车”


江门通江达海,自古是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川岛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
   
明朝初期,江门已成西江流域上的商业重镇。1904年,江门设立海关,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成为推动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江门以侨务强市为抓手,全面推动对外开放。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了全面规划。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蓝图的展开,一个大开放、大合作、大未来的大格局,正在南粤大地清晰擘画,一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快速崛起。

从那一刻起,江门一直利用腹地开发广阔、区位优势、侨乡优势等有利条件,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层次、提升开放水平,助推江门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调整,大城市的先天优势与资源禀赋,使其成为创新创业的风口。城市竞争在升维,城市群、都市圈抱团发展的趋势不断强化。
图片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深知,唯有更加积极融入大湾区,搭上粤港澳大湾区这趟“世界级列车”,才能拿到通往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门票。
   
图片
——我市持续实施“交通大会战”,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接广佛都市圈、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目前北、中、南三大通道渐次形成,大湾区承东启西枢纽门户地位日益凸显;   

——我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软”联通取得突破,在全省率先实现商事登记、外资备案登记、智能办税在港澳离岸远程办理;   

——江门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作,中国(江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高新区公共码头竣工、投入使用,开放合作平台成果丰硕。

……

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就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推动前海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重要部署。这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做大做强极点,充分发挥极点带动作用,是大湾区下一轮发展的重点。

 

立足湾区看江门,站在未来看现在


江门需要确立一个新的发展坐标

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提出,举全市之力对接支持服务两个合作区,全面实施“六大工程”,全力构建江门高质量发展战略新格局。加快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以大格局大视野谋划北、东、南三大组团,分别主攻中欧合作、深江合作、江港澳合作。大型产业集聚区也将成为江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平台。
   
这其中,加强对深合作是重要一步。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深圳将发挥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辐射和带动大湾区城市参与全球竞争。深圳是创新的沃土,江门则开发腹地广阔,深圳和江门的联动,本身就是要素资源科学配置的市场选择。随着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的构建,深中通道、深江铁路加快建设,深圳、江门两地交往必将越来越密切。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东组团,将探索建设“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近年来,江门越来越频繁地前往深圳推介招商,深圳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项目布局江门。
 

对接港澳

    从人缘相亲到共书新篇


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拓展江门与港澳合作,携手港澳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江门一道重要的命题。
图片
江门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据不完全统计,香港市民原籍为江门五邑的比例超20%,平均每5个香港人就有1个祖籍在江门;而在澳门,民间素有每3个澳门人就有1人祖籍在江门的说法。
 

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以下简称“珠西创谷”),是港澳台及海外青年在江门创业的钟情之地。作为全市唯一的省级“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珠西创谷正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级孵化器和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目前园区内港澳台及海外青年创业的企业占在孵企业43%。


2017年,香港青年梁凯斌来到江门,并以珠西创谷为起点开始追逐自己的“创业梦”。“江门创新创业氛围很好,我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香港和江门在科技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更多合作。”梁凯斌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江港两地合作将越来越密切,他们对在江门的发展非常有信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为满足港澳创业者的需求,江门打造、完善了一批类似珠西创谷这样的孵化平台,吸引粤港澳台及海外高科技企业进驻,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众多创客空间,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孵化器,更为成熟企业提供了“加速器”等系列服务,江港澳合作也为此注入了更多“新活力”。

今年初,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率团到访江门,寄望江澳两地携手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在现有的良好合作基础之上,发挥各自优势,寻求或拓展大健康、金融、科技、旅游等产业合作空间,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在今年江澳对接会上签约的银湖湾澳门国际健康港项目,总投资达21亿元,将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医养健康等前沿科创产业的创业孵化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康养应用示范中心。银湖湾健康港(澳门)投资有限公司主席卓重贤表示,银湖湾很适合发展大健康产业,将立足江门辐射大湾区。


如今,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及《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的出台,以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为契机,江港澳三地将共同书写新的篇章。

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港澳融合”工程,推动江门与港澳合作再上新台阶。全力建设的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所谋划的南组团,将对接港澳合作,共建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示范区,为江港澳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空间。这背后,是新时期下江门深刻领会两个合作区建设的战略意图,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深远考虑。
图片


“江门推进‘港澳融合’工程,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内地与港澳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鹏表示,以“港澳融合”工程的实施为契机,江门可以借鉴港澳先进经验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尝试吸引高端科技产业,结合港澳国际化资源优势与江门产业结合,加大投入,树立港澳国际视野。


“发挥港澳庞大的商业人脉网络资源优势,江门可以与澳门、香港联合招商。”市政协委员、香港五邑青年总会常务副会长胡智政认为,江门可与港澳联合构建“江门—香港—英美主要发达国家”桥梁以及“江门—澳门—葡语(拉丁语)系国家”桥梁,推动中欧、中美、中葡等国际化产业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以侨为“桥”

    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有400多万人,遍布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素有“海内海外两个江门”之称和“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丰富的侨资源,恰恰是江门“全面开放”最大的底气。

2016年,江门制定印发全国首个由地方出台的侨务工作“十三五”规划——《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把侨务资源引导、延伸、应用到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逐步扩大“中国侨都”影响力,城市形象逐步深入民心,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五年来,江门着力打造完善“一会”(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一苑”(江门“侨梦苑”)“一说”(“少年中国说”)品牌,积极推进载体、服务、机制完善,形成全市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

2016年、2018年,江门以第五届、第六届“世青会”为抓手,逐步成立了由26个五邑青年社团组成的世界五邑青年社团联盟,在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9个驻外经贸代表处、8个海外人才服务工作站、6个海外旅游信息推广中心,构建起全球五邑籍华人华侨创业创新、合作发展的网络平台。
   
图片
“离开家乡20多年,庆幸江门有这样的平台让我们有了一个重新了解、认识江门,并且重回家乡怀抱的机会。”因为“世青会”,法国江门五邑青年联合会会长邓丽柔5年前决定回到家乡江门,如今正致力推动江门与海外文化经贸交流。

随着“世青会”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像邓丽柔这样的群体选择回到江门参与建设,侨资源成为推动江门发展的重要动力。


迈入粤港澳大湾区时代
“中国侨都”迎来了开放新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2019年11月,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暨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发展大会,吸引了逾千名华侨华人、粤港澳青年代表参加,我市也由此正式启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今年2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正式印发《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方案》。该平台成为我市省级大湾区重要平台,在更高层面为江门加快对外开放提供了保障。

踏入新征程,吹响新号角。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提出全面实施“六大工程”,其中强调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从面向400万名五邑籍华侨华人到“拥抱”全球6000多万名华侨华人,未来江门大有可为。


同时,市委、市政府正积极谋划抢抓RCEP重要机遇,用好用足RCEP政策红利,为推动“中国侨都”赋能升级、全力构建江门高质量发展战略新格局提供新的动力。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张春旺认为,新时期江门部署实施“侨都赋能”工程,将进一步为华侨华人回国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承担好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定位和使命。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实施‘侨都赋能’是江门做出的及时部署。”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陈奕平表示,即便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华侨华人的力量也不容忽视,江门实施“侨都赋能”工程将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水平,助力构建开放新局。
   

亲历者


香港青年罗伟特:
江门为港澳青年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由香港青年罗伟特、梁立锋和谭慧敏三位“90后”组建的创业团队,经过多年的奋斗,攻克了多项农业技术难关,填补了华南地区鱼菜共生基础应用数据的空白。 

而这一切,都要源于他们在2016年初与江门的“邂逅”。   

“在澳洲等地区,鱼菜共生已经发展多年,但国内却鲜有人尝试。”罗伟特说,他和其他两位伙伴长期研究鱼菜共生的国外文献,最终形成了一份计划书,希望在国内找到一个场所,开展鱼菜共生项目的研究,并最终通过这种生产技术,培育出面向市场的纯天然蔬菜。   

“江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农业发展成就显著,同时又是著名侨乡,与港澳联系密切、文化相融,营商环境开放自由,为港澳青年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自然而然成为我们选择的城市之一。”罗伟特介绍,2016年在接连跑了几个城市后,他和梁立锋和谭慧敏带着计划书来到位于江门开平的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   

“当时我们也没想到项目能立马引起工作人员的兴趣。”罗伟特说,经过3个多月的讨论,2016年5月,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决定为他们免费提供两个2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同年7月,他们成功申请获得了江门市“市长机动基金”5万元资助,成为当地扶持农村和农业建设项目之一。   

如今,罗伟特等人开展的鱼菜共生项目采集水质数据超过5100组,实验培育蔬菜品种超过220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2019年,他们还成立了广东天菜农业有限公司。“今年公司产值将超1000万元。”罗伟特说。   

江门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近年来,随着内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港澳与内地交往日益紧密,越来越多港澳青年表达出希望走进内地、了解内地的意愿。在此过程中,罗伟特和他的团队积极发挥纽带作用,以自身真实的创业经历向港澳青年讲述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机遇,助力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创新。   

“5年来,我们义务组织了8000名港澳青年到江门交流学习,并与超过6万名港澳青年进行了线上交流。”罗伟特感概地说,近年来江门与港澳等地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们发现越来越多人希望了解、认识江门,江门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   

迈入开放新征程,罗伟特和他的团队也将迎来更大的机遇。   

12月7日,江门“双碳”实验室正式启动成立。“这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释放出江门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和信号,令我们备受鼓舞。”罗伟特表示,团队一直都致力于生态农业的发展,鱼菜共生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绿色农业,对于农业减排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随着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的深入推进,必将为他们团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皇智尧)
原标题:江门这五年⑤丨入湾通“海”写新篇 以侨为“桥”开新局

来源于:江门日报

转载自:江门发布

 

分享到:

Copyright © 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02874号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883号